穩定幣對金融機構是威脅還是新商機?

字級
  |    | 

穩定幣發展至今十年,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刻正加速對穩定幣監理布局,穩定幣之發展趨勢已然成形。由於穩定幣牽涉範圍大,對傳統金融支付體系將產生重大影響、衝擊與風險,面對數位貨幣日常化的未來,如何化解威脅,掌握新機會?

美國川普總統於今(2025)年7月18日簽署《Genius Act》立法,而香港「穩定幣條例」亦於今年8月1日生效,渠等皆實質增強穩定幣之金融合法性與透明度,也為金融市場帶起一陣浪濤。

穩定幣(stablecoins)崛起始於2014年,是由歐洲幾位加密貨幣圈參與者所發明,目的是以一法定貨幣的價值與加密貨幣圈連結。穩定幣由發行商發行,是一在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平台或區塊鏈上運作的虛擬資產,並作為虛擬市場主要交易媒介。因其價格與擔保資產(如美元)連結的加密貨幣,幣值相對穩定故得名,常見兌換比率為1美元:1穩定幣。

穩定幣與銀行存款之差異,在於其加密安全性和可程式化之特點,前者讓用戶能無需中介機構可即時完成交易結算,且能全年無休的交易;後者則讓穩定幣能與智能合約整合,創造更多創新的金融服務。目前穩定幣因具低交易成本、24小時不間斷即時交易等優勢,被應用在數位資產交易、跨境支付、企業內部資金調度,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領域。本文以下僅針對穩定幣相關實務現況概述、對銀行體系之可能衝擊、潛在風險等作一簡要分析。

穩定幣發展現況 美元穩定幣為主流

在中南美洲等高通膨地區,以及韓國、東南亞地區,穩定幣已可用於如繳納房租等一般日常環境中。著名的穩定幣如USDT與USDC等美元穩定幣,USDT為泰達(Tether)公司於2014年發行,也稱作「泰達幣」;USDC則由Circle 發行,Circle 於今年6月5日在美國首次公開發行(IPO),已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理論上,穩定幣依發行商與儲備資產,分成以下四類:一,發行商屬美國,儲備資產是美元及美債;二,發行商屬美國,儲備資產非美元及美債;三,發行商非屬美國,儲備資產是美元及美債;四,發行商非屬美國,儲備資產非美元及美債。

實務上,穩定幣(單以擔保資產區分)大致可分為三類,包含:以法幣資產(如美元)作為擔保的「法幣擔保穩定幣」、以虛擬資產作為擔保的「虛擬資產擔保穩定幣」,以及依演算法機制維持價格穩定的「演算法穩定幣」。如依市占率觀之,前三大穩定幣合計市值約占九成,分別為USDT、USD Coin(USDC)及Binance USD(BUSD),三者皆為「以美元擔保的穩定幣」,例如USDC及BUSD係以美元存款或美國國庫券等作為擔保資產;而USDT 則是除美元存款及美國國庫券外,並辦理擔保放款及投資基金、公司債及其他資產等。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