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崛起,帶來金融創新至產業升級的變革契機。未來如新臺幣穩定幣成為計價單位,將加速臺灣半導體與科技產業發展供應鏈支付及資產代幣化,有助產業國際競爭力。臺灣目前對穩定幣的法規該如何調整?未來有哪些產業導入的應用場景?如何進行風險管理與金融監管?仍是最大的挑戰。
近年來,穩定幣(Stablecoin)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金融科技變革的重要驅動力。穩定幣具有法幣掛鉤的價格穩定性,又兼具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透明與效率,在跨境支付、真實資產代幣化(Real World Asset,RWA)與金融普惠等場景中展現巨大潛力。相較於歐美與亞洲其他金融科技先進地區,臺灣在穩定幣應用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然而,臺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能力與高速成長的人工智慧(AI)產業,若能導入新型數位金融工具如穩定幣與RWA代幣化,不僅可提升產業資金效率,更將強化臺灣科技供應鏈在國際上的金融主權與競爭力。
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四大主題,包括:臺灣目前對穩定幣的法規障礙與發展潛力;穩定幣導入於半導體與AI 產業供應鏈與新創產業的應用場景;發行與科技產業掛鉤的RWA代幣籌資工具;以及針對法規調整與風險管理之建議。
臺灣穩定幣法制現況與發展瓶頸
現行法律規範尚未到位
目前臺灣尚無針對穩定幣的專門法規,而是由目前金管會剛送進行政院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裡單獨之章節裡規範,僅有母法框架尚未有實質子法的內容。另依據《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及《銀行法》,非銀行業者不得發行具有貨幣功能的數位憑證,而電子支付業者僅能處理新臺幣資金,不得與虛擬通貨連動。
此外,《中央銀行法》亦明定貨幣發行為中央銀行專屬權責。穩定幣若被解讀為貨幣替代品,將面臨嚴格監理甚至禁止。另央行在《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公聽會上則主張將單一法幣掛鉤穩定幣視作「電子支付代幣化工具」,多幣或資產掛鉤則需嚴格分級管理;與現行金管會提出的草案中穩定幣的發行與使用之監管架構尚無明確一致的法律規範。
穩定幣推展落後國際趨勢
目前穩定幣在國際上的發展,包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透過「付款服務法」(Payment Services Act,PSA)核發穩定幣發行牌照,推動法幣掛鉤穩定幣。日本於2023 年實施《資金結算法》修正案,允許受信託機構管理的日圓穩定幣流通,而據日媒報導,日本金融廳(FSA)最快將於今(2025)年秋季核准發行「日圓穩定幣」。香港金管局規劃穩定幣發行人牌照制度,並於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之穩定幣發行人監管制度。至於美國川普政府於今年7月18日剛通過並簽署穩定幣首部監理框架《GENIUS天才法案》。就此觀察,臺灣若持續原地踏步,恐在下一波金融數位化浪潮中喪失話語權與資金流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