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永續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漂綠」風險逐漸浮現。若企業僅以口號包裝環保卻缺乏行動,不僅損害信任,更可能面臨法律與市場制裁。
在全球永續浪潮下,「漂綠」(greenwashing)已成為最受關注的風險之一。若企業僅以口號或包裝塑造綠色形象,卻缺乏真實行動,不僅破壞信任,更可能遭受法律與市場制裁。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東協地區負責人Allinnettes Adigue於2025 ESG高峰會演講中指出,誠信與透明是避免漂綠的核心,也是永續報導真正價值所在。
五種常見漂綠形式
在永續發展的進程中,「漂綠」(Greenwashing)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Allinnettes Adigue指出,漂綠現象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都有具體的展現方式與潛在危害。
1. 責任轉嫁(Green Shifting):企業將環境責任推給消費者,暗示問題在於「使用者行為」,而非自身制度或產品設計。例如,飲料公司將塑膠瓶污染歸咎於消費者亂丟垃圾,卻不願檢討一次性塑膠的商業模式。轉嫁看似合理,實則模糊了企業責任。
2. 不斷漂白(Green Rinsing):企業每年更新環境、社會、治理(ESG)目標,看似雄心勃勃,卻始終沒有明確成果。例如,某服裝品牌年年宣示減碳,但卻未曾公開實際達成率。「目標換新不見成效」,流於形式也削弱外界對其永續承諾的信任。
3. 群體掩護(Green Crowding):企業選擇隱身於產業團體或同業承諾之中,只跟隨最慢步伐,以避免被單獨檢視。例如某石化公司名義上加入「產業減碳聯盟」,但僅跟隨最低限度的2050 淨零承諾,並未提出任何加速或創新行動。「隨波逐流」雖然可避免立即的批評,卻拖慢產業轉型進程。
4. 聚焦掩飾(Green Lighting):企業過度強調單一亮眼的綠色行動,用來掩蓋整體永續表現的不足。例如某航空公司大力宣傳一條使用「永續航空燃料」的航線,但其整體碳排放卻持續增加。「以點遮面」的宣傳,不僅誤導公眾,更可能讓真正的問題被忽略。
5. 虛假標籤(Green Labeling):濫用「綠色」、「環保」或「永續」等標籤,卻缺乏真實依據。例如某清潔用品自稱「天然環保」,實則含有有害化學成分;或某品牌貼上「永續」標章,卻未經過第三方驗證。短期雖能吸引消費者,一旦真相揭露,往往造成品牌形象嚴重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