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入股英特爾與半導體版圖重組

字級
  |    | 

川普宣布砸下近9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Intel)近10%股權,並持有額外5%的認股權證,美國政府瞬間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另一方面,則是以關稅誘因吸引台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大廠赴美設廠,重塑半導體王國野心極其明顯。但此舉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能否畢其功於 一役?頗值探討。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砸下近9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9.9%股權,並持有額外5%的認股權證,美國政府瞬間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川普的投資與政策護航,能否把英特爾送上與台積電同台較勁的舞台,還有待後續驗證。

半導體的戰國時代

美國是全球半導體的濫觴,1970年代,在商業應用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道不強的市場環境下,迎來黃金時期。民營企業開始將電子產品納入供應鏈中,取代國防部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客戶。1984年以前的美國半導體占全球市場逾50%,日本半導體則藉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之力不斷擴張,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有率快速升高。1988年日本半導體市場營收在全球占比越過50%的歷史高峰。正當日本企業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陷入危機時,韓國半導體企業迅速崛起,以三星電子和現代電子(後成為SK海力士)為代表。美國半導體市場在日韓崛起後的產值全球占比跌落到37%左右,是歷史的低點。之後,美國政府引入「科學政策」(Science Policy),作為支持半導體產業的新模式。隨著政策的調整,加上日本面臨韓國半導體廠的競爭,美國逐漸奪回半導體的競爭優勢,也是英特爾進入輝煌時代。然而,美國半導體製造在2010年後高度依賴海外代工廠。

90年代,中國也意識到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除對其他相關行業的帶動效果相對顯著之外,也瞭解半導體產業的振興將攸關資訊安全;再加上半導體國產化比例偏低,大部分需要從歐美日韓等國進口,恐威脅國家安全,因而相繼推出多項政策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於是,中國國務院在2000年6月頒布「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顯示其決策階層積極發展半導體的強烈企圖心。同年,世大積體電路張汝京帶著150人團隊到中國成立中芯國際。之後,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全力打造半導體生產基地。但長久以來,高階晶片技術一直無法突破,仍需仰賴美國進口。

2014年6月24日中國發布「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則是重要的轉折點,其獎助力道不僅史上首見,且政策層級更是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而綱要分三階段發展,依序到2015年,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明顯成效,建立與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融資平台和政策環境,而到2020年,積體電路產業將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增率超過20%,企業發展能力大幅增強,預計到2030年,積體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可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截至目前,在成熟製程已有相當顯著的成果,且今(2025)年第二季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穩居全球第一。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