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度ESG評鑑制度介紹

字級
  |    | 

ESG評鑑基於「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表現去評估企業的永續發展面向,為鑑別上市櫃公司ESG表現,提供投資人進行永續投資決策參考,金管會於2023年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將「推動ESG評鑑」列為具體措施,本文介紹ESG評鑑制度之架構與指標內涵。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日益加劇,以及對人權、平等與企業社會責任等各項議題之日漸重視,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核心價值,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之演進與發展,儼然成為國際間關注之焦點,邁入永續發展新時代。對企業而言,其永續發展各面向風險與機會之辨認及相關採行措施,是其增進競爭力及進行永續轉型之關鍵;對投資人而言,評估投資決策時,已經不再只看財務績效,更開始考量企業各項ESG指標,進行責任投資、永續投資,因此具備良好ESG表現之企業,往往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獲得市場青睞。

公司治理評鑑轉型ESG評鑑之規劃

以公司治理評鑑為基礎轉型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於2013年發布「強化我國公司治理藍圖」, 將「辦理公司治理評鑑」列為重要具體措施之一,扮演著政府推動公司治理至關重要之推手。自2014年第一屆開辦以來,公司治理評鑑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屆,鼓勵上市櫃公司自願採行超逾法令要求之各項精進措施,並透過良性競爭,形塑主動改善公司治理之企業文化,而評鑑結果亦可作為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之重要參考,以市場力量進一步推升上市櫃公司之公司治理品質,強化整體資本市場之競爭力。

然而隨著永續發展之演進,ESG成為衡量企業長期競爭力及永續轉型之重要指標。因此, 為進一步鑑別上市櫃公司ESG表現,提供投資人進行永續投資決策參考,金管會於2023年發布之「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將「推動ESG評鑑」列為具體措施,為協助及引導企業順利轉型,規劃以公司治理評鑑架構為基礎,參考國內外政策與方向,並衡酌國際間永續發展趨勢之快速變遷與挑戰,適時透過E、S、G三面向指標之緩步調整,循序漸進轉型為「ESG評鑑」,以建構資本市場之永續價值文化。

環境面及社會面指標權重逐步提升

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指標之構面,主要係參考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所發布之公司治理原則,建構「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股東」、「強化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及「推動永續發展」等四大構面。經統計歷屆四大構面指標數及配分權重,隨著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重視,「推動永續發展」構面指標數及配分權重逐年調升,自第一屆(2014年度)之14項指標、權重15%,已擴增至第十二屆(2025年度)之34 項指標、權重49%。

為因應企業與投資人對ESG相關指標之需求轉型為ESG評鑑,近幾屆公司治理評鑑已持續透過指標的調整,逐步增訂環境面(E)及社會面(S)相關指標,並適時整併或刪除治理面(G)相關指標,希望平衡三面向比重,順利於2026 年將公司治理評鑑轉型並更名為以E、S、G三大構面之ESG評鑑。

近期政經環境變化快速,企業面臨越來越嚴峻之挑戰,國際間對ESG相關規範亦多有反思與檢討,因此在轉型ESG評鑑進程上,亦將持續關注永續發展演變,並衡酌上市櫃公司規模、能力等差異,循序設計與建構環境面(E)及社會面(S)之指標,在平衡E、S、G三大構面指標之際,也能引領上市櫃公司腳步穩健前行,以提升其競爭力。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