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本市場中,評價開始反映永續因素。透明化揭露與國際準則應用,將提升投資信心,也為臺灣與中小企業創造新競爭機會。
在全球永續投資與資本市場快速演進的浪潮下,「評價」不再只是資產定價的技術問題,而是攸關投資信心與永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國際評價準則理事會(IVSC)執行長Nicolas Talbot 指出,當前環境、社會、治理(ESG)架構仍多元而分歧,但愈來愈多國際永續準則,如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及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之準則、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等,正在與評價準則產生交集。這不僅會影響投資人決策邏輯,也改變了企業資產配置與市場資本流向。若能把握趨勢,將評價專業與永續揭露結合,臺灣將有機會在區域甚至全球資本市場上發揮更大影響力。
全球準則協同的重要性
Nicolas Talbot 強調,揭露ESG相關準則的多元化,加深跨國企業的合規負擔,也讓投資人難以比較各地的永續資訊。IVSC的立場是「一套全球評價準則」:讓國際評價準則(IVS)與IFRS、ISSB,以及國際審計準則彼此互補,避免重複作業與資訊落差。以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為例,該組織涵蓋全球 95%證券市場的監理機構,已公開呼籲強化評價與財務報導準則的連結。這意味著,未來資本市場將更依賴統一的準則來衡量價值,並將ESG納入評價判斷中。
評價與 ESG 的交集擴大
在最新版本的IVS 中,ESG 已被納入具體考量因素。例如:企業是否投資於低碳資產?飯店、土地等有形資產是否具備能源效率特性?供應鏈管理與人權議題如何影響品牌價值?。透過一致、可比的揭露,評價專業人員得以更精準反映ESG對企業或資產價值的影響。Nicolas Talbot也提到,「評價」不僅是財務計算,更是企業長期永續潛力的鏡子。
全球在資訊一致性、準則採用與專業人才方面,仍處於「混亂而逐步成型」的階段。Nicolas Talbot坦言,未來幾年勢必還會經歷紛雜,但這段過程反而會讓 ESG與評價的交集更加重要。例如:S&P 500在1970年代,約有85%市值來自不動產等有形資產;至今約85%∼ 90%市值來自無形資產(品牌、智慧財產權、數位科技),這些無形資產與ESG因素高度相關。如何透過準則化的資訊揭露進一步評價無形資產,將是未來專業發展的重點。
透明度、資本與臺灣契機
健全的評價準則與專業,對資本流入的吸引力極大。Nicolas Talbot 提到,IVSC 每季與資產總額超過23兆美元的投資論壇交流,發現投資人普遍重視「品質與一致性」的揭露報告,藉以提升信心與決策效率。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意識到需擺脫對石油依賴,遂引入IVS,建立評價專業體系,結果成功提升資本市場透明度並吸引外資。對臺灣而言,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ARDF)加入 IVSC會員已邁出第一步。若能持續強化IVS之應用,並推動評價與ESG的結合,將可大幅提升資本市場的透明度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