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分類已成為全球認定企業經濟活動永續性的新標準,金管會也積極回應此國際趨勢,永續經濟活動分類除了在供應鏈與金融業擴散,也將成為製造業競爭力與永續力績效衡量的新指標。
臺灣製造業去(2024)年約貢獻32.93%國內生產毛額(GDP),也是全球重要供應鏈,去年出口金額高達4,750 億美元,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在全球淨零永續浪潮下,符合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標準,已成為製造業競爭力(competitiveness)與永續力(sustainability)的來源,亦是企業環境、社會、治理(ESG)的最優先課題。
歐盟2018 年開啟經濟活動「永續分類」(Taxonomy Regulation,TR) 先河, 目的是激勵企業淨零永續轉型、提高國際評比與競爭力以及運用投融資力量, 最終達到歐盟2050 年淨零目標。「永續分類」已成為全球認定企業經濟活動永續性的新標準,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也積極回應此國際新趨勢, 於2022 年與2024 年陸續完成臺灣第一版與第二版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提供企業自我檢視產品與服務,適用(eligible)與符合(alignment)「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比例。「永續分類」已迅速在供應鏈與金融機構擴散,製造業不可不知。
低碳供應鏈與轉型金融將參考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標準」(符合永續、永續轉型中、不符合永續),作為下單與投融資的依據,意味著,製造業的減碳力在符合「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標準」下,可以有效轉為競爭力、影響力與永續力。
何謂「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標準」?
金管會發布最新「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2.0」,公布的製造業一般經濟活動,包括:水泥業、玻璃業、石油化學業、鋼鐵業、紡織業、造紙業、半導體業、平面顯示器面板業、以及電腦及其週邊設備等,合計9個小分類行業及超過40個細分類產品/經濟活動。然而,何謂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標準?簡單講,就是產品碳排標竿(benchmark),抑或產品能耗標竿。本文分述9個小分類行業的細分類產品/經濟活動,符合用續經濟活動的氣候變遷減緩或循環經濟環境目的相關效率標竿。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案例分析
甲公司生產5種產品(經濟活動),產品A過去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收30%、產品B過去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收25%、產品C過去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收20%、產品D過去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收15%、產品E過去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收10%。假設產品A、B、C屬於一般型經濟活動,產品D屬於支持型經濟活動、產品E 沒有納入第二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的經濟活動範疇,則列為「不適用」產品/經濟活動,不用納入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