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關鍵績效指標及績效衡量

字級
  |    | 

鄧白氏透過ESG自評問卷與數據庫,建構ESG評估與標章機制,協助企業衡量與揭露永續表現。並以ESG指數觀察產業趨勢,顯示永續表現與財務績效的正向關聯,特別強調社會面向與供應商管理的重要性。

當企業面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推動時,常會遇到以下五大阻力,這些挑戰不僅影響執行意願,也反映出制度、資源與認知上的落差:

一、成本與資源壓力:初期投入龐大:推動ESG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時間、顧問費用與系統建置成本。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資源有限,難以負擔;而大型企業則需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投入與回報之間的平衡。

二、缺乏誘因與外部壓力:動力不足:目前ESG法規要求尚未全面強制,許多企業因缺乏法律或市場壓力而選擇觀望。此外,若供應鏈上游或客戶未要求ESG資料,企業也較少主動投入相關揭露與改善。但此情況可能即將改變,環境部於2024年8月29日發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並公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完成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宣布我國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目前將分階段實施,首波推估收費對象約500廠(281家公司,其中有141家上市櫃公司)未來可以預見將全面實施。

三、認知與資訊落差:落實性不足:部分企業仍將ESG視為形象工程,未意識到其與風險管理、競爭力、融資條件等核心營運指標的關聯。加上資訊不對稱,不清楚該從何著手、採用哪些標準、如何衡量績效,導致推動力不足。

四、揭露風險與資料整合困難,擔心反效果:若ESG表現不佳,企業可能擔心揭露後引發負面評價或投資人疑慮。此外,ESG涉及碳排、勞權、治理等多面向指標,需跨部門整合資料,執行上具高度複雜性。

五、與營運目標脫節,短期導向影響永續投入:許多企業仍以短期營收為主要目標,對ESG這類長期回報的策略缺乏耐心與資源配置。若ESG未被納入關鍵績效指標(KPI)或績效考核,也容易淪為表面作業,缺乏實質推動力。

ESG數據與績效衡量:鄧白氏的實踐

從ESG數據方面,即多個面向數據其關鍵績效指標以及績效衡量方式之定義。鄧白氏「D&B ESG永續標章(D&B ESG Registered)」的評估與認證機制,協助企業衡量與揭露其在永續發展方面的表現。鄧白氏透過與主題專家設計的ESG自評問卷,經由企業填寫輔以鄧白氏資料庫之該企業ESG數據,整合出填寫企業之ESG指數。該問卷內容涵蓋六大國際永續準則:永續會計準則理事會(SASB)、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DGs)、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 PRI)、碳揭露計畫(CDP)。經評估後企業可以獲得自身ESG評比結果、與同業的數據比較,以及鄧白氏參考指標之建議。鄧白氏評比是依據13項主題、31項議題實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