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為與一項產品或活動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妥適計算產品碳足跡,能因應世界各國的未來碳關稅所規定的產品碳排放的計算,進一步分析熱點,改變產品設計而減碳,為碳中和作出貢獻。
從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後,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煤、油等)燃燒,溫室氣體開始在大氣層中累積,至今累積的溫室氣體濃度已造成地球環境的溫室效應,演變地球氣溫逐漸升溫,南北極冰層融化,氣候的逐漸變遷造成氣候異常,時有所聞全球各地氣候異常的災難,將對人類生存有所影響。因此,1997年京都議定書確定了全球一起減碳的努力方向,而2015年巴黎協議敲定了地球升溫2℃上限的減碳目標,敦促各國提出各自努力的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期待在2050年之前全球達到碳中和。
然而,真正讓全球動起來減碳的動力,是2021年7月歐盟公告了因應碳洩漏(carbon leakage)要徵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就是超出碳排放基準值的碳關稅。因為不了解碳關稅對銷售成本的影響有多大,引起了企業主的不安與焦慮,因而愈來愈多的企業才積極地讓員工努力地學習碳排放相關的盤查與計算的知識與能力。而碳排放主要有2 種,一種是組織的碳排放,也就是工廠( 公司)的碳排放,有關的國際標準是ISO14064–1,可稱為組織碳盤查; 另一種就是產品的碳排放,近期最知名的是歐盟CBAM的產品碳關稅,其付費的基準是依據CBAM的要求計算產品的碳含量(carbon content),另一種就是與國際標準ISO14067有關的產品碳足跡。對企業而言,與商業行為有直接關係的是產品,因此,產品碳排放的大小將左右了客戶的購買意願,而其中產品碳足跡包含了與碳關稅有關的碳含量,也就是只要會計算產品碳足跡,將能因應未來世界各國的碳關稅所規定的產品碳排放的計算。
產品碳足跡的定義與功能
產品碳足跡的定義在國際標準ISO14067:2018中有更明確定義,指出產品碳足跡是「溫室氣體」(也就是「碳」)」在產品包括「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也就是「足跡」)中的排放與移除,這5個階段的完整生命週期又稱為搖籃到墳墓,通常是指B2C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而原料或零件這類的B2B產品,其碳足跡就不是完整的生命週期,一般為原料取得、製造這2個階段(運輸到不同客戶的運輸碳排放,另外計算),於ISO14067中稱為部分碳足跡(partial CFP)。
依據ISO14067的規定,針對產品的5階段足跡分別盤查與計算出碳排放量,可以分別知道這5階段足跡碳排放量的數值與排序。因此,若採用80/20法則, 依大小順序從最大碳足跡的階段累加次大階段的碳足跡,直至剛好超過80%的碳足跡,這些階段可視為重大應改善階段;因此,下步可分析排放熱點(hot spot),譬如可列出各重大階段內的前三名高碳排項目,這便分析出排放熱點項目,將有助於企業理解與採取減碳行動,以便在產品生命週期內增加溫室氣體的移除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