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 企業怎麼做?

字級
  |    | 

近年來,永續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ESG)等相關議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及各產業高度重視之發展方向。除「2050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同願景,美國總統拜登也於去(2021)年2 月宣示重返《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並簽署多項「因應氣候危機」行政命令,以加速美國實現綠色目標與低碳發展,並承諾於2050 年達到碳中和。歐盟則於去年7 月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CBAM),規範進口到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必須對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繳納公平價格,以降低非歐盟國家的碳洩露, 進而引導企業積極推動減碳,實現全球升溫1.5 ℃ 以內的目標, 此計畫擬於2026 年生效。甫於去年11 月落幕的COP26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 近200 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通過在2030 年將終結森林砍伐、減少甲烷排放量,及逐步減少化石燃料需求等協議。

前述國際規範也相繼啟發各國積極投入綠
能產業,以加速實踐全球低碳轉型;跨國大型企業如蘋果、微軟、飛利浦、耐吉、愛迪達等皆呼應此趨勢,不僅提出自身淨零碳排或碳中和的承諾,也開始要求供應鏈達到淨零,於此,正式揭開了全球低碳時代的新頁。在此全球浪潮下,國際供應鏈的綠化及轉型趨勢已勢不可擋,這也是現下企業能否存續的重要指標。

眼光回到臺灣,蔡英文總統已於去年4 月宣示「2050 淨零排放」目標將納入修法,傳達與國際接軌並共同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環保署正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工作,經濟部也訂定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現正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以支持產業發展所需,提升綠能產業競爭力。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