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如何「衡量」永續成效,是從理念走向行動的關鍵。ESG關鍵績效指標(KPI)
不僅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依據,也是外部揭露與投資評估的重要工具。如何制定具策略性的KPI,協助企業有效連結永續目標與績效衡量,強化永續競爭力?本刊特別專訪具備豐富企業輔導經驗的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吳安妮講座教授,從學術視角與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企業在ESG KPI設計上的關鍵思維與落實策略。
Q1:企業制定ESG KPI最常遇到的挑戰與盲點?不同產業或規模的企業在設計策略性指標上有何差異?
「KPI 的設計應該回到策略本質—幫助企業看清楚自己要走向哪裡。」吳安妮強調。談到永續成效的衡量,企業多半會流於訂定一般性指標。然而,ESG KPI 不是有訂就好,而是一個讓企業重新思考策略的好機會,唯有從策略思考,指標才會明確。企業在衡量ESG績效時,常面臨以下五大困境:1. 缺乏差異化與獨特性的ESG策略;2. 缺乏整合性的ESG績效衡量系統;3. 無法正確計算產品與範疇三的碳排放量;4. 難以消弭外界對「漂綠」的質疑;5. 不知道如何分析ESG的成本與價值。
也因此,吳安妮領軍開發「政大ESG解決方案」,發展ESG管理會計工具,能協助中小企業建立可查證、可追蹤、可創新的永續管理架構。這些解決方案可協助公司,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行ESG轉型、管理,並展示其永續發展努力的價值。同時也為企業永續報告奠定了基礎,並可與政府政策整合。
產業不同,價值來源即不同。製造業可能著重在供應鏈碳排管理與資源效率;科技業會關注資訊揭露與數位治理;服務業則可能聚焦在顧客信任與社會影響力。這些差異,不應只是指標項目的不同,而是策略核心與營運模式的延伸。因此,在輔導企業時,會先協助企業建立「策略地圖」與「價值邏輯」,運用像「ESG-SOR」的工具,將企業的營運活動、ESG目標與內外部風險對應起來, 再透過像「ESG-BSC」的系統,把每一個ESG目標轉化為可衡量、可追蹤、可管理的KPI。
而規模不同,則牽涉到組織資源與制度成熟度。大型企業往往已有制度基礎與人力編制,可以進行跨部門整合與系統追蹤;而中小企業需要的是簡化後的模組化系統,讓他們能以有限資源建立基本框架,並逐步進階。吳安妮表示,用一套標準套用所有產業與企業是不切實際的,而是應該提供一個可調整、可視覺化的邏輯工具,讓企業依據自身條件選擇最關鍵、最能創造價值的指標。這樣的作法,不但能避免過度負擔,也能提高組織內部對ESG指標的認同與執行力。
因為沒有從策略面思考,所以許多企業在推行ESG時欠缺創新策略,沒有差異化跟獨特性;此外,難以準確計算碳排放量,尤其是範疇三的排放量,也使得企業難以制定清晰的策略,並回應有關「漂綠」的指控。ESG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將抽象的目標轉化為具體的管理行動。因此,企業必須以制度設計為核心,讓指標不僅可量化、可追蹤,更能直接連結到作業、資源與價值貢獻,才不會流於形式,也才能成為推動創新與永續的實質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