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 打造臺灣綠色供應鏈-專訪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局長

字級
  |    | 

隨著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6)的落幕,2050 淨零轉型已然成為世界各國的首要共識,臺灣做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如何跟上國際企業的永續潮流?又有哪些相關政策?《會計研究月刊》邀請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局長,分享臺灣在永續布局的道路上,如何打造綠色供應鏈,在供應鏈減碳浪潮中掌握商機。

Q: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面對各國際企業紛紛對供應鏈提出嚴格的永續目標與檢核標準,負責推動產業淨零轉型的工業局如何協助產業成功轉型,請分享相關推動計畫與目前成效。

A: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指出,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等八大供應鏈,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50%以上。全球有九成企業為中小型企業,亦即,僅少數幾間大型企業間接掌控了極大比例的供應鏈。這些大企業利用購買力,翻手即有望推動和加速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去碳化,影響力已超越國界。臺灣身為地球村一份子,應積極跟上世界潮流,於供應鏈減碳浪潮中掌握商機。企業需妥善設定國內供應鏈大、中、小廠策略聯盟的角色分工與合作,來打淨零團體戰,因為這不是一場短距離的爭先賽,而將是長達三十年的長期競賽。

工業局歷年來執行「工業減碳領航計畫」、「工業減碳創新行動計畫」等中程綱要計畫,與企業合作投入減碳,2005 至2020 年間累計已執行超過1.7 萬件自主減量措施,廠商投入總金額達新臺幣(下同)738 億元,總節電量73 億度,溫室氣體減量超過1,500 萬噸CO2,促成製造部門較2005 年燃料油減少85%、燃煤減少19%,整體朝電氣化及低碳轉型發展;同時推動工廠使用低排碳的天然氣或生質燃料,並與環保署及各縣市政府合作輔導產業更新工業鍋爐,2018 至去(2021)年共計已完改善成4,500 餘座,減碳超過50 萬公噸,讓製造部門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碳密集度,由2005年的33.27公斤CO2e / 千元, 降至2019年18.04 公斤CO2e /千元,下降達46%。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