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的影響及因應策略

字級
  |    |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對貿易夥伴訴求貿易公平;而臺灣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對其出口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高科技產品,去(2024)為美國第6大順差國,面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挑戰,應如何在全球布局與保護利益間,尋找平衡?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說過,「關稅(Tariff)」是字典裡最美麗的詞彙,他再次回鍋白宮後,火速地宣布一連串的關稅措施,貿易戰如火如荼開打。首部曲針對美進口貿易額最大的墨西哥、加拿大及中國,分別課以25%、25%及10%關稅,但隨即有條件地暫緩對加、墨兩國加徵進口關稅。但對中國加徵關稅今(2025)年2月4日生效,即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加徵10%且沒有寬限期。接著又於2月10日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鋼鋁進口品徵收25%關稅,3月12日生效。這些關稅將普遍適用於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包括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產品,不會對特定產品給予豁免。2月13日再宣布啟動「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這項措施將不分國界、一視同仁地適用於所有國家,最快4月上路。川普的關稅戰如同向全球經貿秩序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層層漣漪,為全球關稅大戰帶來新的變數。臺灣身處全球重要的供應鏈,難逃關稅衝擊,政府及企業該如何因應?

對等關稅訴求公平貿易 主要對美貿易順差國首當其衝

美國自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時期(1981 -1989年)開始出現顯著的貿易逆差,並持續至今。然而,過去以匯率為武器,要求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升值,改善美國貿易逆差及提升出口競爭力。最有名案例,莫過於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不過,篤信關稅的川普,在此次大選即提出《對等貿易法案》(Reciprocal Trade Act),旨在擴大美國行政部門對其他國家徵收關稅的權力,允許行政部門與其他國家談判貿易協定,並在確定存在對美國商品銷售產生負面影響的貿易壁壘時,對相關國家的商品徵收相應的關稅。準此,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即是一種根據雙方國家所徵收的進出口商品關稅水平來決定相應稅率的貿易政策。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去(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增長17%,達到9,184億美元新高水準。而與美國貿易進口前十名國家分別為墨西哥、中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越南、南韓、臺灣、愛爾蘭、印度。另外,對美貿易順差前十名國家分別為,中國、墨西哥、越南、愛爾蘭、德國、臺灣、日本、南韓、加拿大、義大利,無疑是川普關稅首要目標國。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