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大IPO案的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集團)原於今(2020)年11 月5 日風光地在中國A股及香港H股同步上市。但在上市前夕,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及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大部門於11 月2 日對螞蟻集團創辦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執行官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接著,3 日又驚傳上海證券交易所決議暫緩螞蟻集團在科創板上市。影響所及,阿里巴巴在紐約掛牌的美國存託憑證(ADR)一度崩跌9.7%,收盤大跌8.1%,馬雲持股市值蒸發大約30 億美元。此事件的導火線,絕非只是馬雲對中國監管單位的評論,如「我們現在管的能力很強,監的能力不夠。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監管,我們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辦法來管機場,不能用昨天的辦法來管未來」、「現在中國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害了很多企業家」等字眼惹火當局。若由金融監理角度看螞蟻集團上市案,確實有不少問題值得探討。
從阿里巴巴到螞蟻集團
全球最大獨角獸公司
螞蟻集團起步於網路購物網站淘寶網之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為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公司。2014
年,阿里巴巴集團分拆旗下金融業務,成立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金服),並於今年6 月變更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8 年, 螞蟻金服的估值已達到1,600 億美元, 是全球最大的獨角獸公司,而第一大股東阿里巴巴集團持股約占30%。預期去(2019) 年至2022
年營收的年複合成長率為35%,純益年複合成長率為55%。預估明(2021)年純益將達人民幣680 億元,2022 年則可成長至人民幣890
億元,相當具發展及獲利潛力,令投資人趨之若鶩。據估計,螞蟻集團IPO總市值約人民幣2.1 兆元;在A股有效申購股數為2,769 億股,凍資金額達人民幣19
兆元,創A股新高。另螞蟻集團在港上市,共有155 萬人認購,凍資港幣1.3 兆元,超額認購近390
倍,一舉創造香港IPO三項紀錄,包括認購人數最多、凍資金額最多,以及集資額最多。臺灣的國泰人壽以每股港幣80 元, 取得988 萬2,345 股,
交易總金額為港幣7 億9,855 萬元;而富邦人壽也取得18.8 萬股,總共約新臺幣5,62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