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部 黃曉雯 日期:2016年8月號 (第369期) 出處:會計研究月刊第369期第66頁
黃曉雯/會計研究月刊編輯 採訪報導 NFC應該是大家最常聽到和行動支付有關的名詞,它是英文 Near-field Communication之縮寫,稱為「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讓兩個電子裝置在非常短的距離進行資料傳輸,只要手機有這項技 術,就可以和感應式讀卡機進行交易,NFC建構在既有金融環境之中,消費者只須改變付款習慣,由刷卡變成刷手機,因此備受關注,也是電信業者推展行動支付 的重點,《會計研究月刊》採訪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請他分享台灣大哥大目前在行動支付推行現況和擘劃藍圖。 Q: 行動支付正改變大眾消費方式,您如何看待金融創新對國內產業之影響? A: 臺灣的金融業和電信業都是高度發展卻又被高度管制的產業,過去這一個領域創新的確較緩慢,但台灣大哥大一直樂觀看待創新科技與創新思維為民眾生活便利帶來 的正向改變,多年前即成立新創事業單位,全力發展各種應用創新服務,行動支付也是發展重點項目,期望行動支付服務能為產業的發展與民眾生活帶來正向的改 變。 Q: 行動支付在台熱議多年,普及度似乎未見成熟,面對外國支付業者來臺搶食商機,請談談您的看法? A :造成行動支付未見成熟之原因: • 市場面:臺灣電子商務和金融體系都很健全,無論線上金流服務或線下之交通卡、信用卡等服務體系都很完善,民眾對新式支付應用不迫切需要。 • 技術面:支援NFC感應支付的手機款式自2015下半年起才 逐漸普及,再此之前國內業者僅能發展QR code掃碼支付作為 過渡性應用技術,因此,我認為2016年是臺灣行動支付的起飛年。 而國外支付業者來臺搶食商機,宜正面看待: • 以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來說,具正面效益: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中國已十分普及,進入臺灣市場可促進商家陸客消費的經濟效益,同時因僅限陸客使用,不與國內業者搶食商機。再者, 國內市場也藉由支付寶與微信的市場教育,逐漸接受行動支付的概念,這對於國內行動支付之發展其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 以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來說 ,確實有競爭壓力: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直接與國內行動支付業者搶食國內消費應用市場,手機大廠可掌握的手機使用者眾多,又有與國際發卡組織的整合優勢,進入臺灣市場後,將搶奪到一定的市場商機。建議政府 應先健全國內行動支付服務體系,讓國內業者有與之競爭的能力,再開放手機大廠的支付服務進入市場。
NFC應該是大家最常聽到和行動支付有關的名詞,它是英文 Near-field Communication之縮寫,稱為「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讓兩個電子裝置在非常短的距離進行資料傳輸,只要手機有這項技 術,就可以和感應式讀卡機進行交易,NFC建構在既有金融環境之中,消費者只須改變付款習慣,由刷卡變成刷手機,因此備受關注,也是電信業者推展行動支付 的重點,《會計研究月刊》採訪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請他分享台灣大哥大目前在行動支付推行現況和擘劃藍圖。
Q: 行動支付正改變大眾消費方式,您如何看待金融創新對國內產業之影響?
A: 臺灣的金融業和電信業都是高度發展卻又被高度管制的產業,過去這一個領域創新的確較緩慢,但台灣大哥大一直樂觀看待創新科技與創新思維為民眾生活便利帶來 的正向改變,多年前即成立新創事業單位,全力發展各種應用創新服務,行動支付也是發展重點項目,期望行動支付服務能為產業的發展與民眾生活帶來正向的改 變。 Q: 行動支付在台熱議多年,普及度似乎未見成熟,面對外國支付業者來臺搶食商機,請談談您的看法?
A :造成行動支付未見成熟之原因:
• 市場面:臺灣電子商務和金融體系都很健全,無論線上金流服務或線下之交通卡、信用卡等服務體系都很完善,民眾對新式支付應用不迫切需要。 • 技術面:支援NFC感應支付的手機款式自2015下半年起才 逐漸普及,再此之前國內業者僅能發展QR code掃碼支付作為 過渡性應用技術,因此,我認為2016年是臺灣行動支付的起飛年。
而國外支付業者來臺搶食商機,宜正面看待: • 以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來說,具正面效益: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中國已十分普及,進入臺灣市場可促進商家陸客消費的經濟效益,同時因僅限陸客使用,不與國內業者搶食商機。再者, 國內市場也藉由支付寶與微信的市場教育,逐漸接受行動支付的概念,這對於國內行動支付之發展其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 以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來說 ,確實有競爭壓力: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直接與國內行動支付業者搶食國內消費應用市場,手機大廠可掌握的手機使用者眾多,又有與國際發卡組織的整合優勢,進入臺灣市場後,將搶奪到一定的市場商機。建議政府 應先健全國內行動支付服務體系,讓國內業者有與之競爭的能力,再開放手機大廠的支付服務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