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小企業家數在2023年突破167.4萬家,創歷年新高,占全體企業達98%,面對關稅調整、地緣政治、通膨及供應鏈布局等挑戰,如何強化財務韌性,實刻不容緩。
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就業、成長或創新,皆能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局與川普對等關稅衝擊下,經營備受考驗。美國白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於行政命令公告網站正式公布最新關稅清單,針對多國進口商品重新課徵關稅,其中臺灣被列為20%的稅率,明顯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雖然美方強調該措施屬暫時性,並表示將與各方持續磋商,包括供應鏈協議與「232條款」等議題,但此舉已引發臺灣產業界的廣泛焦慮。對等關稅實際課徵是採產品原有MFN(最惠國待遇)關稅稅率再加上該行政命令所列的20%對等關稅稅率,對於仰賴出口導向、毛利率普遍偏低的臺灣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沉重負擔。因而,如何強化財務韌性刻不容緩。
臺灣中小企業,占比逾九成八
根據經濟部去(2024)年出版的《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2023年臺灣全部企業總家數為169萬3,014家,較2022 年增加2.46%。中小企業共有167萬4,061家,占全體企業家數的98.88%,年增率為2.47%。其中,約有八成(80.23%)屬於服務業,且近半(45.52%)為「批發及零售業」;獨資經營比率為51.91%;區域分布集中於北部,家數占46.12%,銷售額占56.98%。中小企業銷售額為28兆7,603.46 億元(新臺幣,以下同)占整體企業銷售比重超過五成(52.66%),年增率為0.59%。其中,中小企業內銷額為25兆 7,413.22億元(占全體企業總內銷額的 61.62%),年增率為3.03%,中小企業出口額為3兆190.24億元(占全體企業總出口額的23.52%),年增率為負16.31%。
此外,依據財政部資料,臺灣出口導向的企業大概有4.6萬家,幾乎是製造業,這些製造業報價方式八成左右都以美元計價,而中小企業對風險承擔能力比較薄弱,受這波匯損影響,早已哀鴻遍野。尤有進者,除匯率問題之外,臺美關稅初步20%已定,廠商擔憂訂單不確定性增加,又怕接單之後因匯率問題而虧損,經營壓力已然層層堆疊。
傳產及中小企業受害最大
面對關稅衝擊,企業輸美產品成本勢必增加,降低產業獲利,且關稅壓力可能促使臺廠透過第三地轉運改變原產地,導致貿易流向重組。部分產業面對競爭對手國韓國及日本的15%關稅,恐進一步削弱臺灣產品價格競爭力。經濟部評估關稅將衝擊近2.3萬家中小企業,2,451億產值恐蒸發,實不容小覷。其中以汽車零組件、機械、重電、自行車與鋼鋁製品等產業,集中於桃園、臺中、南部地區,對美出口比重普遍達25%至50%,影響甚鉅。工具機業者對美出口比重高,美國是臺灣工具機第二大出口市場,年平均出口值近4億美元。未來輸美工具機產品原適用稅率MFN稅率是4.7%,再疊加20%對等關稅後,即為24.7%,勢必重創原有的價格優勢。中小型機械廠商更因資源有限, 恐難快速調整產線與市場策略,造成短期內營收與訂單壓力。另外,包含鋁擠型、不鏽鋼、銅製品等金屬加工與原物料業出口商也是首當其衝,將面臨毛利壓縮、報價劣勢等挑戰。產業鏈上游如原料供應商亦可能受到庫存調節影響,進一步牽動整體營收表現。此外,臺灣家電代工長期供應美國品牌,此次關稅將造成報價壓力,喪失部分訂單。即便伺服器、顯示卡與網通暫時豁免,但其對美依賴高達五成以上,未來納入課稅名單的風險極高。若然,關稅衝擊不僅影響產業營收及獲利,也威脅大量就業人口。
CRIF中華徵信所的報告也指出,從臺灣上市公司所屬的32個產業類別觀察其毛利率表現,可將20%的對等關稅衝擊區分為三種程度:第一,毛利率在25%以上者,因具備較高的獲利緩衝空間,屬於「低殺傷力」;第二,毛利率介於20%至25%之間者,面臨中等壓力,屬「中殺傷力」;第三,毛利率低於20%的產業,則可能遭受嚴重衝擊,屬「高殺傷力」產業。若排除金融業,觀察整體上市產業毛利率變化,2023 年第4 季平均毛利率為23.64%,2024 年第1 季則進一步下滑至22.95%。此一水準不僅低於或僅略高於20%的對等關稅率,顯示整體產業的獲利能力難以完全吸收關稅成本,企業營運壓力顯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