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稽內控提升決策使用之ESG資訊品質

字級
  |    | 

因應國際永續趨勢以及資訊透明度的提升, 企業組織的非財務資訊成為近年主要焦點,其中,以三大主軸- 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簡稱ESG)的非財務資訊最受關注。去(2021)年12 月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分別修正發布「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及「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 (以下稱「作業辦法」),擴大臺灣應編製永續報告書的上市櫃公司範圍,以及明訂須經第三方驗證之產業,持續強化非財務資訊之揭露與品質。

ESG資訊時代來臨
資訊品質成為重要議題


無論出自法規、利害關係人要求,或是自願性揭露,ESG資訊量大增已然為趨勢,資訊品質的問題則相繼接踵而來,常見如「企業漂洗(Washing)」事件,包括:環境的「綠色漂洗(Green Washing)」或是永續準則相關的「彩虹漂洗(Rainbow Washing)」。對於真正想落實永續的企業組織來說,這些非財務資訊不僅止於報導,更希望最終能為利害關係人決策所使用,是以,ESG 資訊品質的可信與可靠度便成為一大課題。為了加強臺灣非財務資訊品質,亦於「作業辦法」中規定企業應就報告書編製與驗證建立相關作業程序,並納入「內部控制制度」。本文將聚焦於企業如何推動內部控制,以及透過內稽內控提升ESG 資訊品質。

將內稽內控思維應用於ESG策略

成立於1941 年,國際內部稽核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開啟近代內部稽核概念,並因應當時企業財務報導情況,於1992 年與其他機構共同成立COSO 委員會(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專門研究與內部控制相關議題。整體而言,可將內部控制視為企業讓營運相關事務有效達成目標的「過程」;而內部稽核則扮演「監督」這個過程的角色,並在必要時提供建議加以修正。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