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為何出現對審計及審計準則的需求,國內外如何因需求變動而修改準則,以及我國近年如何頒布審計準則總綱?從二千年前的古代出現「稽核舞弊」,到近代發生重大的舞弊案件,一同探究我國審計準則的前世今生。
民國73年,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創立,次年成立審計準則委員會(下稱審委會),發行《會計研究月刊》, 迄今(2025)年恰四十個年頭。四十年前,審委會頒第一號審計準則公報「一般公認審計準則總綱」,三十七年之後,審委會則頒「審計準則委員會所發布規範會計師服務案件準則總綱」取代第一號公報。審委會所頒布之準則,不以審計為限,還包括核閱、確信、其他相關服務,以及品質管理等四類。審委會一屆三年,自第14屆開始(2023年4月)更名為審計及確信準則委員會,擴大委員會關切事項的內容。
本文在介紹歷史上為何出現對審計及審計準則的需求、國內外如何因需求變動而修改準則、我國近年如何頒布準則總綱,以了解我國審計準則的前世今生。
審計為何出現、何時出現
審計之出現, 在反應代理(agency)關係:本人(principal,或稱主理人) 把財產交給代理人(agent)經營、管理,代理人則須向本人報告其經營的結果;此時因資訊不對稱,而促本人基於監督的動機聘查核者查核代理人;或促代理人基於發出訊息(signaling)的動機而聘查核者來查核自己,以證明自己不是一般的經理人,不會欺騙本人。對審計的需求於焉出現。
我國早在夏朝以前就有審計。夏朝的開國國君大禹,在立國前,把各地諸侯請來,史稱「禹會諸侯」。禹會諸侯的目的,是大禹想知悉諸侯們取得多少資源、如何使用這些資源,簡言之,在查諸侯們的帳。禹會諸侯的地點,一個說法是在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古稱為茅山的地方。所謂「茅山」,應是長茅草的山,「茅山」被更名成為會稽山,是為紀念大禹。新名稱強調「稽」,「稽」是審計、監督,是大禹所做的工作。適用前述審計為何出現之理論,禹所扮演的角色,是本人,基於監督的需求而要求「會諸侯」,不過,古代的禹同時也扮演查核者的角色。
會稽山在《史記》中亦有記載, 謂「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連結「禹會諸侯」與「崩」,顯示禹與世長辭與該次審計間的關係,禹對該次審計的感受可能甚不滿意。審計一旦進行,本人(資訊使用者)、代理人(受查者),以及查核者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影響。在政府審計,行政機關(受查者)被查核,遭發現先前未知的資訊,行政機關據以改革,民眾(資訊使用者)的生活可能得以改善,政府審計的功能即得發揮,但行政機關不欲他人知悉的機密卻可能被揭發,民眾得悉先前未知的發現,可能高興,但亦可能憤怒;查核者的查核可能順利,查核範圍亦可能受限。查核者因查核範圍受限、查核功能不彰等原因而發怒的案例,古今都有。
現代的釋例,有美國於今年1月20日新設政府效率部(DOGE)。DOGE為進行查核,欲取得財政部支付系統的存取權限,但一名財政部事務官拒絕,DOGE查核範圍受限。同月31日,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 停止該名事務官的職務,准許DOGE接觸(access)該支付系統,查核障礙排除。至於古代的釋例則有前述的大禹。大禹雖身兼本人與查核者,但仍非受查者,大禹殺遲到的受查者防風氏的行為,顯示其查核範圍恐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