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貸風暴後,以美國為首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成為主流,甚至負利率大行其道。然而,除了美國外,QE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反而負面衝擊不斷。有感於此,不少國家紛而轉向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及基礎建設。就經濟學理而言,大型公共建設通常有帶動總需求擴張、推動經濟成長之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要求國會通過1 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法案,由公共及民間資金支應,希冀創造數百萬個新工作機會。中國大陸為挽救衰退的經濟,也擴大財政支出於全國的基礎建設;而我國的行政院會正力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期八年內總投資金額逾新臺幣9,000 億元。
川普拼基礎建設 創造投資與就業
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但基礎建設計畫卻長期面臨投資不足、品質落後;許多基礎建設多已不堪使用,必須進行重建或翻新。而為強化既有基礎建設、創造就業,川普擬要求國會通過1
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法案,並規劃由公共及民間資金支應;其中資本1,670 億美元( 即占1/6)、舉債融資8,330 億美元( 即占5/6)。川普政府估計,
若基礎建設支出每增加2,000 億美元,將可讓美國勞工薪資增加超過880 億美元,實質GDP成長率提高1%以上;而GDP每成長1%又可創造120 萬個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