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臺灣碳費制度 的減排效果?

字級
  |    | 

環境部於今(2024)年8月底公告碳費三項子法,且明(2025)年1月起碳費費率公告生效,臺灣將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其他國家之碳定價機制及實施情況如何?臺灣宜參考國際經驗,發展出一 套有效的減碳排放制度。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會排放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與含氟氣體等,已經成為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因而帶來環境、生態系統的損害日益嚴重。然而,這些損害某種程度是外部化讓全球民眾承擔,進而影響下一代的生存空間。由於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皆可換算成二氧化碳約當量,因此底下以「碳排放」統稱之。

碳定價的意義與種類

隨著承諾淨零排放的國家越來越多,臺灣也不例外,各國會建立碳定價制度明確地讓企業排碳要支付代價,亦即將上述的環境損害,內部化成為企業的成本,如此企業才有誘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碳定價制度的精神是讓企業排碳不再沒有代價!所謂碳定價(carbon pricing),意即透過市場機制或政府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一個價格,以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簡稱噸)作為計價單位。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今(2024)年9月全球已有110個碳定價機制,遍及53國與44州省或地區,其中有36種碳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TS)、39項碳稅制度,以及35項碳權(carbon credit)機制。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