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自 1921 年在上海召開後,已歷經百年,從 1982 年起,全國代表大會改為每五年舉行一次,除了對過往五年的政策發展與執行進行總結外,同時發布下一階段國家未來的發展方針。去(2022)年10 月 16 日至 22 日,於北京舉行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大」),此二十大除了是中國共產黨創黨的一百年里程碑外,習近平政權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第三屆任期,諸多國際學者普遍解讀,此次的二十大可能是數十年來影響最巨大的一屆。
身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中美貿易戰、減碳限電、房債危機、新冠疫情封控政策,以及美中科技戰等交雜影響下,正面臨二十年來最低的
GDP。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政府強調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科教興國戰略、共同富裕、綠色轉型、香港,以及臺灣問題等議題,由於部分政策將與臺商息息相關,中國二十大後,臺商應何去何從?
二十大報告中,衝擊臺商的重大政策
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恐影響供應鏈
二十大報告再度重申並強調,對於動態清零不動搖的態度,雖於近期清零政策做了修正,但供應鏈問題並非即刻得以緩解,當臨海的進出口貿易城市或中國內地的生產重鎮未能全
部 開 放, 依 然 會 造 成 原 物 料 或 生 產 供 應
的斷鏈。其次,勞動力的供給問題,過往許多勞工從農村、鄉鎮到一線城市尋求工作機會,但因為先前動態清零政策的封城影響,勞工的收入變得不穩定,加上對於疫情管控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許多勞工選擇返鄉工作,即使解除封控管制,勞工也不願再返還原本的工作崗位,造成生產線被迫中斷或縮編。最後,也會對中國內需市場造成衝擊,各地大規模的封閉式管理,店家無法開門營業、人民無法出門消費。鑒於中國存在供應鏈斷鏈及內需市場弱化的風險,許多臺商紛紛加快轉型的腳步,以及布局其他海外生產基地,分散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