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劍十載,中國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字級
  |    | 

今(2021)年7月26日,中國首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在上海開市(以下簡稱中國全國性碳交所),正式啟動中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目前中國全國性碳交所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CEA),碳排放配額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從開市起至8月13日止三週的時間,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652噸,累計成交金額達人民幣(下同)3.29億元。雖然目前納入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只有發電行業,但隨著交易體系的健全,未來將逐步納入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預期中國碳交易量將有大幅度的增長。

中國地方碳交易制度 以試點先行

中國的碳交易制度歷經了十年的摸索與嘗試,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就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總值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列為施政綱要。2011年10月擇定七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中國首個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在深圳成立,隨後其餘省市的交易市場也相繼開展。七省市的碳交易試點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包括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根據中國官方統計資料,截至今年6月,七省市累計配額成交量達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自此,溫室氣體付費排放的觀念逐步建立。

試點成果佳 廣東省碳交易成交量位居第一

中國推行新政策或建立新制度,多採「試點」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模式,將新政帶來的可能衝擊與影響,限縮在特定的地域或行業,待累積經驗、調整政策後,再將試點獲得的成功模式推展至全國。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