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延緩氣候變遷,落實永續發展,2050淨零排放已成全球一致目標。各國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相繼推出各項碳定價政策,去(2021)年7月,歐盟即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將針對未遵守歐盟碳排放規定的進口產品徵稅,而各國際企業亦紛紛對供應鏈提出嚴格的永續目標與檢核標準,綠色供應鏈已成國際主流。
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企業應儘速掌握供應鏈綠色轉型契機,贏得先機。對此,掌管我國產業發展的經濟部成立七大行業淨零工作小組,就減碳與產業展開溝通,並提出淨零轉型架構,從低碳到零碳,逐步輔導產業淨零轉型,實現我國淨零排放願景。本期封面專題「淨零轉型
打造臺灣綠色供應鏈」,特別邀請工業局呂正華局長分享臺灣在永續布局的道路上,如何打造綠色供應鏈,以及如何在供應鏈減碳浪潮中掌握商機。
此外,專題中以專文「從全球綠色供應鏈趨勢看臺灣產業
發展」,介紹綠色供應鏈對於全球減碳的重要貢獻,以及歐盟CBAM對於全球供應鏈之影響,探討我國產業轉型之策略及方向;「綠色供應鏈管理 企業怎麼做?」則說明臺灣企業面臨低碳轉型的挑戰,並提出企業可以作為的永續布局策略。
臺灣多數的大型企業,內部資源較為豐沛,推動永續不遺餘力,近年來在國際永續相關評比中亦取得佳績,例如去年11月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S&P
DJI)公布的2021年道瓊永續發展指數(DJSI)與成分股評選結果,臺灣共有30家企業入選DJSI世界指數或DJSI新興市場指數,表現相當優異。然而,推動永續並非獨善其身即可,還包括整個供應鏈的永續轉型,此有賴大型企業的協助與陪伴轉型,讓供應商一起永續成長,創造雙贏契機。而臺灣企業中占比高達97.65%之中小企業,由於資源較少,可善用政府相關單位的輔導措施,建置氣候治理策略,擬定低碳、淨零路徑,逐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