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是自2000年以來,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金融商品。即便全球證券市場經過一場金融海嘯的打擊,ETF的成長仍未受影響。以臺灣為例,去(2017)年底各投信發行基金的總規模為(新臺幣)2.2兆元,其中ETF規模為3,500億元,占總基金的15%。而在證交所每日的交易量中,大約一成是ETF交易,不過與歐美ETF的交易量相較仍偏低,歐美證券市場大約每日有三成的交易量是ETF。
由於ETF適合長期投資,即使市場下跌在等到谷底反彈的那天,ETF還是可以賺的比基金、股票多,因為股票、基金很難抓到最低點的入場時點,而ETF在股市的峰點或谷底時,都隨時持有100%成分股。並且,臺灣指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台傑提到,指數編製機構會指數的組成會定期審核,審查的週期視各指數的編製規則而定,有的一年一審、一季一審均有。透過定期審核,將成分股依照其編製的條件重新評分,剔除不符合條件的成分股再行遞補,或調整排序,使得指數的組成符合當初編製的初衷。
ETF的投資策略
投資首重穩定保本,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說:「投資要先追求不傷身體,再講求療效。」「不傷身體」指的就是保本,再來才是追求療效-現金落袋為安,因此「低波動、高股利」及「藍籌」就是目前投資人較為偏好的商品。尤其股利是追求穩定的投資人的報酬主要來源,當追求高股利時,也必須看成分股是否有能力填息、填息的速度與幅度為何。若是配發了股利卻沒有能力填息,股利只不過是左邊口袋換到右邊口袋的股本。另外,也要看歷年度配息的乖離率,是否每年配息的幅度不致相差太多。
報酬率、風險與大盤比較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存修提到,若是投資個股,則看其本益比、市價淨值比等各項財務比率的高低,並與同一產業的公司比較;若以個股所組成的指數ETF的角度來看,則端看其報酬率是否較高,從年化標準差、波動率、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判斷其風險是否較低,並以加權股價指數作為比較的基準,判斷其報酬及風險是否優於大盤。同時,也必須選擇成交量較為活絡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