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Supply chain)係指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等成員通過與上游、下游成員的連結而形成的網路架構。不可否認,全球供應鏈架構與全球化程度息息相關。全球供應鏈架構在 1989 至 2019 年三十年間幾乎已建構完善,但卻在短短三年時間被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COVID-19)、能源短缺、地緣政治和人口結構改善,以及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所破壞。
過去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支配了許多戰略重要性的投入,也因而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成了全球爭霸鬥爭的核心問題。因此,與中國脫鉤的「供應鏈去中化」或美其名為「去風險化」進行供應鏈重組,建立替代供應鏈早已如火如荼展開。於此同時,東協經濟體中具「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T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身分及人口優勢的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南亞的印度都成為半導體供應鏈去風險化的首選之地。
美中貿易戰等事件影響
新區域製造體系漸成主流
2018
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川普政府對中國課徵四波懲罰性關稅,衝擊全球產業供應鏈,傳統勞力密集產業的供應鏈已加速撤離中國,移轉到工資相對便宜的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也發生明顯變化,紛紛將生產線轉移生產據點,包括回到母國、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後續又在美中科技戰及疫情影響下,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開始出現區域化趨勢,各國爭相發展半導體產業,並從早期以「比較優勢」方式營運,調整為優先以國內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及迴避美國對中國相關禁令為考量,逐漸以「互補性貿易政策」發展半導體,導致全球產能分布將更為分散,未來在生產成本上也將逐步升高。
值得關注的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去風險化的作法因應而生,一是強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以亞洲的替代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投資,新區域製造體系漸成主流;二是加大關鍵技術的封鎖;三是減少對中國原物
料 依 賴。 例 如, 近 期 華 為 宣 布 其 最 新 旗 艦手機 Mate 60 Pro,經測試網速可達到 5G
水準,且具衛星通話功能,被視為是華為「重返5G」技術的重量級產品,備受國際矚目。該款手機最吸睛之處在於內含自己研發的 GPU、由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 9000S
應用處理器,而且是中芯國際以七奈米先進製程技術所生產。於是,美國擴大了用於訓練人工智慧(AI)模型之先進晶片的銷售限制。新出爐的抓漏版 AI
晶片禁售令,再次阻斷了中國高科技發展進程,日後就連在海外獲取這些晶片,都變得更加困難。美國為防止先進半導體透過第三國運送到中國,更求其國內的晶片製造商,要先拿到許可證才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