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科技發展 看街口「託付寶」事件

字級
  |    | 

近幾年,國內如火如荼地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諸如法規的調適、資金挹注、人才培育、基礎建設及國際合作等,均有一定的進展。其中,自2018 年4 月30 日開始施行「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條例」(金融監理沙盒),已核准7 件,在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方面,則有43 家新創團隊進駐,其中有6 家來自國際新創團隊;另去(2019)年通過的三家純網銀(將來銀行、樂天國際商業銀行、LINE BANK)有機會於今(2020)年底前開業,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第二階段也有望於今年Q3上路。

然而,日前街口集團「託付寶」產品一上線,就引爆了一場新創業者與主管機關的論戰。究竟,「託付寶」創新處為何?為何踩到金管會紅線?又該如何解決爭議,創造主管機關、業者及消費者三贏呢?

行動支付有發展空間 理財機器人愈趨盛行

持平而論,使用行動支付可提高效率、減少處理成本、提升金融透明度、減少地下經濟規模,以及刺激民間消費、帶動經濟成長。全球行動支付近幾年如雨後春筍,各式支付工具百花齊放,據英國Allied 市場調查顧問公司估計,全球行動支付規模在2023 年可達4.5 兆美元,複合成長率約33.8%。國內方面,在行政院推動「2025 年行動支付普及率90%,推升國家數位經濟規模達新臺幣(以下同)6.5 兆元」的政策目標下,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逐年提升,行動設備結合電子支付工具的消費規模也日益擴大。根據金管會統計的電子支付用戶數,今年6 月時已突破900 萬人,並且仍在穩定成長中,比去年同期大增近七成,預估第4 季前就能站上1,000 萬人。此外,去年國內各類電子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金融卡、儲值卡及電子支付帳戶等,消費金額合計達4 兆3,085 億元,較2018 年成長13%,另行動支付普及率已從2018 年的50.3% 提高到去年的62.2%,今年仍有成長空間。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