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於今(2024)年10月發布「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從資金面、資料面、揭露面、培力面、生態面及提升國際影響力六面向推動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本刊專訪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彭金隆主任委員,以Q&A方式,帶讀者一同了解金融永續政策之未來走向。
Q:聯合國COP 29大會剛落幕,全球無不聚焦於氣候融資議題,臺灣如何接軌國際趨勢,從「綠色金融」擴展至「轉型金融」?
A: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方大會(簡稱COP 29)甫於今(2024)年11月落幕,本次大會的核心目標是擴大氣候融資的規模,故又被稱為「金融氣候大會」(Finance COP),顯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對資金需求的急迫性。根據聯合國今年10月發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4),2021年至2022年每年的氣候資金達到1.3 兆美元,雖創歷史新高,但為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未來仍需更多資金。
聯合國預估,2021年至2050年之間,每年新增投資需求將達0.9 兆至2.1 兆美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需要公私協力,透過政府各項政策引導鼓勵金融市場的資金投入,作為產業淨零轉型的重要助力。為協助企業朝永續或低碳目標轉型,國際金融市場呼籲提供資金支持這些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並將綠色金融擴展至「轉型金融」。不同於僅關注已達到淨零排放或接近淨零排放的專案或活動的「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更聚焦於企業邁向綠色和永續的動態過程,協助產業低碳或零碳的轉型發展。為促進轉型金融之推動,歐盟、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已推出相關政策框架、方法或相關的指引及方案。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已將「綠色金融」列入十二項關鍵戰略中,透過綠色金融機制與影響力,將資金導引到符合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的企業或專案。此外,賴總統上任後提出「國家希望工程」八大施政目標,其中「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即是透過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碳定價與市場機制,推動數位與綠色的產業雙軸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