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的影響日益嚴重,例如去(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尤其1月至9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居然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 1.4 度!即將超過 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議」期望能嚴守「控制增溫在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為了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我國於 2021年4月22日公開宣示2050 淨零轉型目標,並於去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推動碳費徵收、自願減量與增量抵換等機制。
環境部於今(2024)年 2 月 1 日依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第 12 條規定,完成 13 類
143
項自願減量專案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審定,並公布於「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提供多元減碳方案。碳排放已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區域開始實施碳稅或碳交易制度,以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推動綠色經濟,本文將探討碳稅與碳交易的概念及其在企業碳管理中的應用,並提出企業如何有效利用碳交易來降低碳排放、增強競爭力的建議。
減碳趨勢的崛起 碳費與碳稅開徵
碳稅是一種透過對碳排放徵稅的制度,由政府針對碳排放量課稅,直接以每公噸碳排放量制定稅額,將其轉換成由排放企業負擔的成本,以反映碳排放的真實成本(Möller,
Schatzmann & Schmid,2022)。 有
效的碳稅政策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加以內部化成排放廠商的成本,落實「排碳有價」,實現排碳者付費的環境正義,並鼓勵綠色轉型(IPCC,2014)。
碳定價係指決定每噸碳排放須繳交多少價格,碳定價是向碳排放者釋放經濟訊號,迫使廠商將碳排放列入營運考量,以改變其傳統營運活動,而達到減碳的目的(Wang,
Yu, Zhu, & Bao,2021)。愈來愈多經濟體希望能以最靈活、社會成本最小的碳定價制度來實現減碳目標,提升低碳經濟成長動力(World
Bank,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