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逐漸從倡議轉向規範的今日,企業已無法僅靠單一年度的財務報告或永續報告書,來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ESG關鍵績效指標(KPI)成為衡量永續行動實質性的核心工具。但企業真正的挑戰並非只有「揭露哪些指標」,而在於「如何讓指標發揮管理作用」,更進一步增加企業價值。
KPI不只是績效工具,更是價值語言
企業面對的真正挑戰並不在於「選擇揭露哪些指標」,而在於「如何設計出能引導行動、整合治理,並提升企業價值的指標架構」。KPI若能與組織內部控制制度緊密連結,不僅可強化永續資訊的一致性與公信力,更可促使永續目標與營運策略深度融合,將永續轉化為驅動決策與創造價值的治理語言。
策略性永續 KPI 的三大設計原則
在 ESG議題快速演進、各界對「揭露實質性」要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企業已無法僅以形式性指標交差。唯有將 KPI納入策略核心,作為驅動治理與行動的管理工具,才能讓永續價值轉化為企業競爭力。以下提出三項設計原則,協助企業制定具有導向性、執行力與制度化支撐的永續 KPI,作為內控與績效連結的核心橋梁。
1. 聚焦關鍵議題,避免淪為形式清單:
ESG KPI並非愈多愈好,關鍵在於「聚焦真正重要的」。企業應從本身產業的重大風險與機會出發,優先鎖定對營收、成本、法遵或聲譽具高度影響的永續議題。例如,氣候變遷對製造業供應鏈穩定性的威脅,或高離職率對服務業人力資源的壓力,皆應納入永續揭露主題指標設計的優先考量。
2. 設定量化目標,提升執行落實力:
有效的KPI必須具備明確的衡量基準與目標值,才能驅動組織行動。例如,「碳排放密度年減10%」、「女性主管比例達30%」、「供應商合規率100%」等,皆可作為追蹤改善、內部考核與對外溝通的依據,提升永續績效的可操作性與可信度。
3. 對應責任架構,嵌入內控制度:
每一項ESG KPI均應明確對應組織內部的責任單位與控制流程,包括資料彙整、審查節點、內部稽核及主管簽核機制。如此可確保永續資訊的品質與財務資訊一致,並透過制度化的治理流程,讓永續目標真正內化為企業的日常管理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