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就職典禮前夕,新舊內閣於 5 月 9 日啟動交接,財經部會首長有多位來自產業界專業人士,學經歷佳、也頗獲業界肯定。然而,展望 520 後新政府新人事布局,標榜 AI 的財經內閣如何落實行動創新?在國會面臨三黨不過半情況下,未來四年任內如何解決歷年來待解的財經問題?又如何因應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均備受各界關注。
持續改善「五缺」為首要之務
持平而論,臺灣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與缺人才)問題由來已久,在電力方面,雖然政府近幾年積極發展太陽能電、離岸風電,增加低碳天然氣、減少燃煤發電,確保供電穩定。但再生能源發展落後,截至目前發電量占比僅
9.5%,距經濟部所訂 2025 年占比 15.2%的目標仍有相當差距。而且,臺灣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只有 13
天,加上核能發電持續退場。「斷氣、斷電」憂慮難以排除,引起企業及社會普遍憂慮。有專家建議,新政府未來若不倚賴核電協助減少排碳,不僅供電力不足,「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也難以達成。因而,現階段應針對儲能設備設置投資提供獎勵誘因,再生能源基礎建設也需要加快興建。
在缺工方面,隨著工作年齡人口高齡化,工業界難以找到足夠的本國勞工,當中建築業缺工尤為嚴重。內政部 5
月公布最新人口統計,由於出生人數持續低於死亡人數,總人口回降至 2,341.5 萬人,已連續第 4
個月負成長。今(2024)年元月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短少近6,000 人,人口自然增加持續負成長,自 2021年元月至今已連續 40 個月「生不如死」。臺灣在
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後,國發會推估在 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屆 時 會有 20%以上的 65 歲人口,且在 2039 年將突破30%,2060
年高達
38.9%。不少先進國家經驗顯示,人口進入高齡化後,勞動參與率及人口紅利將下降、扶老比上升、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加速財政惡化、衝擊經濟成長。面對社會層面缺工、少子化大挑戰,攬才留才宜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