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趨勢下,永續生產與消費愈來愈受到關注。人們更加重視自身行為對地球帶來的影響,各類活動所形成碳足跡,對環境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與衝擊,如何減少碳足跡,為地球降溫?
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效應,已嚴重衝擊我們的居住環境,全球暖化愈趨嚴重,許多地區發生無法抗拒的天災。淨零碳排、ESG、碳中和等議題已成全球趨勢,企業必須開始落實減碳,而「組織溫室氣體盤查」和「產品碳足跡計算」則是減碳行動的基礎。
組織溫室氣體盤查,指的是企業、組織或其他實體,透過收集、記錄、計算和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移除量,從而建立其溫室氣體管理系統,常見的量化標準或指引包含:ISO 14064-1:2018、Greenhouse Gas Protocol、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等;而產品碳足跡計算則是指溫室氣體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包括: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之排放與移除。
碳足跡揭露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定義,碳足跡是指個人、家庭、建築物、組織或公司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我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則提及,「足跡」是行走歷程中留下的痕跡。
以個人而言,碳足跡除了使用暖氣或開車等直接燃燒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包含個人使用的商品及服務產生的排放量,如發電廠、產品製造工廠和垃圾掩埋場的排放;臺灣如聚焦在產品碳足跡,計算時應包含產品整體生命週期的總排放量,如原料開採、產品製造、運送銷售、使用、丟棄、回收等。
對企業來說,分析產品碳足跡可以瞭解該產品在各生命週期階段產生溫室氣體之比例,進一步檢討溫室氣體減量的對策,例如:採用對環境友善之原料、產品包裝減量或回收、提升運輸效率等,包括要求產品上游供應商共同努力降低產品碳足跡,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形成綠色供應鏈外,通常同時可以得到減低成本的效果;對消費者而言,可透過優先選購具碳標籤產品支持廠商揭露產品碳足跡,並於產品使用及廢棄處理時配合減少碳排放,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目的。
現階段,世界各國發展產品碳標籤制度相關配套措施尚無國際統一規範,國內碳標籤制度推動,考量取得碳標籤證書之產品較少,同類產品碳足跡尚無法互相比較;因此,先鼓勵企業分析產品碳足跡,以產品碳足跡盤查、揭露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