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近年經常出現在金融、財會、商管議題中的熱門關鍵字,非 ESG(環境、社會、治理)莫屬。ESG 概念首次出現於 2004年聯合國發布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內容闡述企業重視 ESG 對其長期財務表現之影響,提出以 ESG 作為評估企業經營指標的建議,更成為市場參照的投資標準。
聯合國分別在 2000 年通過「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2015
年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於聯合國氣候峰會簽訂「巴黎氣候協定」,接續的國際倡議行動,逐漸提升 ESG
的關注度。而隨著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成立,制定出更完整、全面且質化與量化並行的永續資訊揭露標準,透過重 大 性 地 圖 索 引(Materiality Map),
列出可能影響企業財務狀況與營運績效的 ESG
議題,滿足投資者的資訊需求,使企業更全面展現長期績效與價值,突顯永續作為對企業長期績效和價值的重要性,使永續資訊漸漸成為企業和資本市場對話的重要語言。
ESG議題火熱 催生全球永續準則
一直以來,投資人從財報數據,如毛利率、每股盈餘、資產報酬等來評估企業價值,因而產生了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s)之制定,統一準則確保企業真實揭露財務資訊,在不同時空、不同地點下,各個企業的財務狀況也
能相互比較,有利於投資決策。那麼企業排放的碳、水資源污染、供應鏈勞動條件等和ESG 相關的非財務資訊,是否也有依循的報導準則呢?
ESG
議題影響企業價值,資本市場需要評估個別公司面臨該議題而產生的風險與機會,因此,衍生對非財務報導資訊之需求。投資人及其他資訊使用者希望能有高品質的全球永續揭露準則,滿足其資訊需求。投資人及監理機關希望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能以市場導向之倡議為基礎,運用其制定會計準則的經驗,為全球資本市場帶來具可比較性的永續報導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