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割肉抵押的借款合約到螞蟻集團的金融科技

字級
  |    | 

日劇《半澤直樹》第二部再度引發收視熱潮,「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名言固然反映出職場上在龐大的組織結構裡,上司對下屬的不公平待遇與反擊,而該劇也讓人看到銀行這個金融機構對於企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銀行可提供資金活水給優質企業永續發展,卻也可能遭邪惡企業以假帳蒙混詐貸或是惡性倒閉與倒債。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2019年7月初驚爆潤寅集團涉嫌詐貸案,有多家銀行遭到波及。潤寅集團是經營塑料紡織貿易的老牌企業,竟涉嫌於申辦應收帳款融資時,以假交易對多家銀行詐貸,金管會則針對作業有缺失的9家銀行開單處罰,司法機關也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有時現實生活上演的社會事件比戲劇還匪夷所思,但卻真的發生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所寫的《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一書提到「故事」(或更嚴謹地翻譯成「敘事」),是文化、時代思潮及經濟行為發生快速變化的主要載體,而要明白複雜的經濟,必須將諸多與經濟決策相關但相互對立的流行故事納入考量。例如,雖然很多人對於比特幣的技術並不了解,也有批評者說比特幣只是賭博工具,但是關於比特幣所流傳的許多故事多呈現崇尚自由不受政府監管的敘事風格,引起某些人的強烈情感共鳴。不論故事是真實或虛構,相信就會帶來行動,從而發生一定經濟效應。我們也可從古今兩則金融故事來思索金融發展的軌跡脈絡,故事的主人翁分別是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與杭州商人馬雲。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