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與個資保護

字級
  |    | 

開放銀行是國際潮流,勢將帶來金融發展的機會,但也面臨來自第三勢力加入戰局的威脅。惟當銀行將客戶資料開放給第三方,一旦發生資料遭外洩、駭客入侵,或被有心人士非法使用、詐欺、竄改,勢將造成客戶權益損害,故個資保護亦為開放銀行之重要課題。

開放銀行浪潮 透過科技開啟介接

隨著「大數據」(Big Data)巨輪運轉,邁入資料經濟時代。資料具資產價值,資料越多越廣越好,臉書、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擘即是立基於資料經濟的霸主。民眾享受免費服務同時,其實是拿個資當成貨幣在支付。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認為未來三十年是「資料科技」(Data Techology;DT) 時代。誠然, 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即包括各種資訊流、物流、金流構築成大數據,且可開發更多樣的商業應用。

銀行的客戶資料也是大數據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 風起雲湧,也興起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聲浪,讓金融大數據可以做更多元的創新加值運用。開放銀行是指銀行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將客戶資料分享給第三方服務提供者,讓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可以將銀行客戶資料加值運用,開發出創新的產品服務,以嘉惠廣大民眾。開放銀行促使銀行開放其原本封閉獨占的資源,讓原本非我族類的科技業者也能在更大、更平的市場從事金融創新與競爭。英國於2015年開始積極推動開放銀行,歐盟也通過新支付指令(PSD2)要求會員國朝此方向落實於國內法。

大數據的資料繁雜,需要靠網路爬蟲的程式語言及軟體技術,才能快速有效地爬梳資料,讓大數據物盡其用。而銀行所掌握的客戶資料亦屬銀行重要資產,本來是對外封閉,僅供銀行利用。如對外開放,則有如蟲洞理論係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讓本來無法輕易取得銀行客戶資料作分析研究進而開發應用的第三方,得以透過API架橋爬行到別有洞天的新世界探囊取物,締造雙贏互利的契機。

全文未完...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