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倡議下, 如何發展自然融資之金融工具

字級
  |    | 

為保護地球自然環境,各界長久以來不斷疾呼,需擴大水陸域保護區,以維持所有動植物及其聚居棲息地之生態系統多樣性,可惜成效似乎有限。所幸近年來受益於永續議題熱潮興起,包含金融機構在內的全球各大企業,開始議論怎麼衡量、揭露與規範生物多樣性,「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因此孕育而生,期盼藉此將自然、生物課題納入商業與金融決策;甚至還提出「生物信用額度」(Biocredits)之概念,希冀引導更多資金挹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該些新興自然課題,雖與國內目前積極推動的淨零目標,表面上看似無關,但實際上兩者相互牽動,皆為地球永續不可或缺之一環,其重要性可望逐漸攀升,我國金融機構應當留意發展趨勢並及早因應可能影響。

利用TNFD將生物多樣性 
納入風險管理及業務決策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去(2023)年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未來十年全世界所面臨的風險樣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程度,僅次於與氣候變遷有關之風險。WEF 更曾多次強調,全球有超過半數的經濟產值高度依賴自然資源,若無法維持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可能波及如農業、食品等產業的正常營運。 理論上,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兩者關係緊密,更皆屬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範疇,但相較於各方長期聚焦氣候變遷嚴重性,生物多樣性卻到近期才受到矚目。例如,2022年底落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 COP 15,比照眾所皆知的 1.5℃溫控目標,達成「30 × 30」的共識,即在 2030 年前,必須保護全球30%的陸地與水域,讓已退化的生態系統得以喘息復原。

此外,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 TNFD,也已在去年 9 月底公布正式版本,藉由資訊揭露準則之設定,確保生物多樣性能夠納入企業經營考量,以及金融機構之投融資決策。但為了讓企業在面對不同的揭露要求時基本框架得以一致,TNFD 沿用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同樣的架構,亦即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及目標,要求企業界從該四大核心要素,有效地管理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實體、轉型乃至於系 統 性 風 險, 從而促使管理階層聚焦自然議題,同時提供可信賴的財務基礎資訊,裨於進行適當的投資規劃與資產配置。尤其風險管理向來是金融業經營之核心,金融機構可依照規模、業務性質建立合適的自然相關風險管理機制,同時訂定相關內部規範及機制,定期審視自身因應生物多樣性之風險管理能力。

欲閱讀全文,可訂購本期雜誌電子雜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您可以訂閱電子報,獲得最即時的訊息